當談到買房時,許多人都有一個心理誤區,他們認為前屋主買的價格很便宜,自己現在以更高的價格買入是否會虧本?這種成本焦慮使得許多人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買房。然而,這種思維是錯誤的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討論三個買房時經常陷入的迷思,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買房的真正要點。
迷思一:不想被人多賺
很多人之所以不敢買房,是因為他們害怕被前屋主多賺。例如,如果你現在考慮買一間房,屋主售價是1000萬。然後你查實價登錄,發現這間房在一年前成交時只賣了900萬。你可能會感到猶豫,覺得如果以1000萬購買,似乎就像多支付了100萬。
然而,這種思維是有害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別人多少價格買進,跟你無關。再說一次,別人多少買的價格,跟你無關。你應該關心的是這間房子是否符合你的需求,價格是否在你的接受範圍內。
舉個例子,假設有兩間房,條件幾乎一模一樣。第一間房屋主以950萬購入,現在以1000萬出售。第二間房你非常喜歡,但前屋主以700萬購入,現在以1000萬出售。你會選擇哪一間呢?當然是選擇你喜歡的那間房子。而這個決定,跟前屋主賺多少錢無關。
迷思二:過度關注過去價格
有些人會過度關注前屋主的買入成本,認為如果他們購買的價格過低,就會感到不甘心。然而,關注過去的價格並不重要。重要的是未來價格。如果一個地區的房價有機會在未來上升,那麼不管當初的成本是多少,你都應該考慮購入。
舉個例子,假設你考慮購買一間房子,前屋主以900萬購入,但現在市價已經漲到了2000萬。你會選擇購買嗎?不管前屋主是否賺錢,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的房價可能會上升。因此,你的焦點應該是未來價格,而不是過去的成本。
迷思三:不是賣家,
一個重要的觀念是,不是賣家就是買家。這意味著如果你不賣出你的資產,就等於你願意以當前價格買入。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股票,這一觀念都適用。
舉個例子,假設某個地區的房價由900萬上升到1500萬。即使你覺得當前以1500萬購買的人是「笨蛋」,你也必須理解他們是願意以這個價格買入的。如果有人不同意這個價格,他們會選擇賣掉。因此,當你不做賣家時,你就成為了買家。
結論
在買房或投資時,關注別人的買入成本不會對你的決策有幫助。相反,你應該關心未來的價格和是否符合你的需求。別讓成本成為你的拘束,而應該將重心放在投資的潛力和適合度上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,持有資產就等於買入,不要因為過去的成本而影響你的投資決策。記住這三個買房的迷思,你就能更明智地做出投資決策。